你的建盏胎质符合这四点吗?

微信号:qinglan0756
添加微信好友, 获取更多信息
复制微信号

建盏的釉色是建盏的灵魂,建盏的器型则是骨骼,而建盏胎的质感,就像一个人的仪态,胎质好则仪态万千,胎质不好,则泯然众盏矣。 建窑当地产的土矿含铁量为8%, 且土中含高比例的氧化铝,还有其他耐高温而粗细不均的白褐色砂粒,所以能够在1300℃的高温下烧制

建盏究竟是“陶”还是“瓷”?这一困惑不只局限于“建盏”,但建盏也深陷其中。本来中国人不该有此一问,许多国人偏偏为此争得面红耳赤!中华民族是“瓷”文明的缔造者,对我们自己的原创作品,理所当然有不容置疑的命名权和解释权!

要把建盏归入“瓷”类抑或“陶”类,先得分别查查什么是“陶”什么是“瓷”。

翻开现代的字(词)典,不难粗略看到:

陶——黏土烧的器物;瓷——高岭土烧的质料;

再看看“黏土”的内涵:

黏土——有高岭土、膨润土、活性白土等。

您看出来了吗?高岭土也属黏土!所以,从原材料的角度看,“陶”是大类,“瓷”是“陶”这个大类之中的一小类——换句话说:所有瓷器都隶属于“陶”的范畴,把所有泥烧制品(包括建盏)都叫“陶器”总错不了!可是,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答:建盏能不能归入“瓷”之“子类”呢?

当古朴的柴烧遇上了张扬的电烧 面对选择困难症 如何解读二者区别

古时,建盏的烧制工艺为柴烧,近代,因电的发明,便出现了电烧工艺的建盏。建盏的柴烧与电烧一直是当今比较常用的两种烧制工艺。也是让茶友跟收藏者比较迷惑、难以区分并无法评判孰好孰坏的根本认知点。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聊聊建盏的柴烧与电烧的工艺区别以及

有种较权威的“瓷”的评判标准:一、以瓷土为原料;二、经过1300℃左右的高温焙烧;三、烧成后胎骨密度在1.8g/cm³以上(石灰石为2.6g/cm³左右),吸水率在1%以下——130多米长的古“建窑”,同一窑中有些位置烧到1150℃左右,器物呈现“灰背”釉面(已经是成品器物),吸水率、比重都达不到现代日用瓷的理化指标;但有些位置窑温可达1300℃以上,所得铁胎器物,无论密度还是吸水率,都远好于其他瓷的指标——那是不是说,建盏中有一些是“陶”,而另一些又是“瓷”呢?还有一些更高深的说法:陶和瓷的区分在于胎骨中是不是生成“莫来石”,如此“权威”的解答真令我们这些平常人费解!那么,字典词典的注释可信吗?

1.瓷——高岭土烧的质料?——就以“高岭土”命名地:江西福田窑(景德镇窑)为例:元代以前,福田窑器物胎骨由“磁石”做成(所谓“一元配方”);元后由磁石添加高岭土做成(所谓“二元配方”,后来还有“多元配方”)——没有高岭土一样可以造瓷的!再说,胎骨中高岭土成份要占几成才叫“高岭土烧的质料”呢?建盏的胎骨由高岭土与红土合成,算不算“高岭土烧的质料”呢?而真正的纯高岭土,哪怕再高温烧成的质料都极易碎裂,所烧器物根本不能供日常使用!

2.陶——黏土烧的器物,黏土有高岭土、膨润土、活性白土等——一个“等”字真是气死人不偿命!“等”什么呢?“等所有泥土”吗?中华大地,黑土地、黄土地、红土地,到处都有远古先民的生活遗迹(建窑遗址周边就有20多处!),到处都成功烧出陶器(有白陶、灰陶、黑陶、褐陶、夹砂陶,还有彩陶、黑衣陶、印文陶),真可谓“天涯尽泥土,处处都烧陶”!谁管他是不是用“黏土”烧成。

既然我们理不出头绪,不如回到中华文明的源头去找线索:华夏先祖造字之初,粘土捏制的器物,没烧之前叫做“坯”(容易坏!),烧制之后叫做“瓦”(也就是现在说的“陶”,而“陶”字最初是指人造山丘);而“瓷”字,“从瓦,从次,取次音”——什么意思呢?瓦之次者便为“瓷”——瓦再进一步加工的器物就叫“瓷”——陶坯上施釉再烧的器物就是“瓷”了!

交流建盏,可以添加笔者私人V:13275099501

本文源自头条号:建盏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
中国一种文化叫~建盏

建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,绝非普通的茶器,它承载着中国传统茶禅一味的文化,制作建盏,不止是一门单纯的技能,更是一份福德,一份虔诚。 很多盏友常问的一个问题是:“建盏是不是好贵呀?平常人玩不起?”其实,收藏级建盏才贵,实用器真心没有多贵的。总结来

复制成功
微信号: qinglan0756
添加微信好友, 获取更多信息
我知道了
添加微信
微信号: qinglan0756
添加微信好友, 获取更多信息
一键复制加过了
微信号:qinglan0756添加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