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文化内涵解读建盏之美

原来这才是正宗的建盏!

微信号:qinglan0756
添加微信好友, 获取更多信息
复制微信号

经常有盏友问我,什么样子的建盏才是正宗的建盏?虽说之前的文章也有聊到过,可是并不是很系统,今天再次详细聊聊这个问题。 其实正宗不正宗,重点是烧制技艺。我们都知道,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已被国家列为非物质遗产文化遗产。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来,正宗的建盏

“建窑”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,因窑出建州、建宁府辖地而得名。作为福建闽北最有特色的黑釉瓷,以烧造风格独特的黑釉碗著称,俗称“建盏”。建盏釉色品类丰富,尤以兔毫纹、油滴、鹧鸪斑、曜变等名贵瓷品闻名海内外。

建窑瓷器最早出现在晚唐、五代时期。据明代曹昭的《新增格古要论》中所载:“建窑器出福建,其碗盏多是撇口,色黑而滋润,有黄兔斑、滴珠大者真。”宋代饮茶之风极盛,茶色尚白,建窑黑釉茶盏因为方便观看水色又兼具美感而备受推崇,成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。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其鼎盛时期,后由于饮茶习惯、审美意识诸多方面的变化影响,元代中后期趋于衰落,以至停烧。建盏作为宋代社会特殊的文化载体,伴随着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漂洋过海来到日本,并对日本陶艺产生深远的影响。其中,“曜变天目”、“油滴建盏”等南宋旷世珍品被日本视为国宝级文物,饮誉四方。

王钰斯 作品

一、土与火的交融

建盏艺术是土与火高难度相结合的艺术。黑釉表面分布着多姿多彩的斑纹,这些结晶的斑纹是在窑炉恰当的窑火气氛中天然形成的,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。在色彩上,建盏之釉用的并非是上色釉,而是天然的原始釉色,经高温烧制而成。建窑釉属铁系结晶釉类,着色剂中含铁量高,在1300度高温中,铁质发生胶合作用并浮现在黑釉表面,冷却时发生晶化,出现奇特的结晶斑。因胎土、釉、温度等有差异,泛出青、蓝、赤、紫等色,使釉面产生奇特的纹理,放射出点点光辉,晕彩眩目,产生特殊的艺术魅力。同时石灰釉黏性强,在高温中容易流动,所以建盏外壁底部往往有挂釉现象,俗称“釉泪”、“釉滴珠”。

烧造“建盏”的龙窑,是宋元时期福建制瓷工匠智慧的结晶。福建地区群山绵延,依山而建的龙窑,十数间窑室逐窑增高,既可以避免南方多雨时期积水受潮,又可使热气逐窑上升,充分利用热能。窑门开在两侧,利于空气对流,又能科学地按窑温的不同安置坯件。宋元时期建窑的工匠们凭着聪明才智,利用火的力量,铁的结晶,釉的流动,在黑色的釉面上烧出各种美妙奇特的色彩和流光溢彩的装饰效果。这些釉面纹饰与华丽的彩绘或繁缛的雕饰不同,它们是釉料在一定温度和气氛中产生“窑变”的结果。由于建盏结晶非人力所为,完全是在烧制过程中因炉温变化而自然形成的,这种非人力掌控而产生的变幻使其愈显名贵。在茶盏的黑地之中,有无数像兔毫一样的细线交相辉映,谓之“兔毫盏”;在黑地之中,有无数闪闪发亮的小圆点,如油滴浮于水面,谓之“油滴盏”;而最为珍贵的当属“曜变”,其斑纹光彩夺目,异常绚丽。

王钰斯 作品

二、茶与器的涤荡

宋代建窑的发展和兴盛与当时社会风行的饮茶、斗茶有着必然的联系。宋代斗茶成风,皇室推崇备至,文人咏茶成趣,复杂的沏茶法俨然成为宋人雅致生活的一部分。大书法家蔡襄的茶学专著《茶录》中曾这样描述建安的斗茶:“视其面色鲜白,著盏无水痕者为绝佳。建安斗试,以水痕先退者为负,耐久者为胜。”

斗茶对于用料、器具及烹试方法都有严格的要求,以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程度、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没有水的痕迹来衡量斗茶的效果。斗茶除了必须提供优质的茶叶之外,还需要有最适于斗茶所用的茶具。在宋时,上自达官贵人,下至平民百姓无不视建盏为斗茶的最佳珍品,它更是激发了众多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,留下了许多赞誉有加的篇篇诗赋。“茶色白,宜黑盏,建安所造者绀黑,纹如兔毫,其坯微厚,熁之久热难冷,最为要用,出他处者,皆不及也。” 宋徽宗本人对黑釉盏也极为喜欢,他在《大观茶论》一书中写道:“盏色贵青黑,玉毫条达者为上。”这里所说的“玉毫”指的就是“兔毫”。

建窑黑釉盏之所以受欢迎,首先是因为它的设计妥贴地配合了沏茶时每一步骤的微妙需要。建盏造型别致,边薄底厚,胎骨厚重、坚硬,具有良好的保温性和隔热性,便于较长时间观察茶色,更便于用烘烤的方法加热;建盏口大足小底深,盏口面积大,可以容纳更多的汤花且便于观赏,而足小底深则易于茶渣沉淀和倾渣,以免影响茶色;比较常见的束口盏,在盏壁四周靠近口沿处,稍向内折,能起到标准线的作用……等等。

建盏好坏怎么看?什么样的建盏不能买?如何挑选好的建盏?

由于每一只建盏的不尽相同,使得建盏的独一无二弥足珍贵,喜欢建盏的朋友挑选起来,有可能不知从何下手。 因此,想要挑好的建盏,首先要确定建盏特征是否具有,其次找出加分项,摒弃建盏不应该出现的状态,最后结合审美实用来判断是否合适使用。那么,有哪些

其次,建盏最成功之处,还在于本身更已经拥有艺术品的美感,迎合了宋代士大夫的审美观念。由于宋代茶色尚白的传统,无论茶叶、茶水,还是茶面泡沫的颜色,都崇尚积雪一样的鲜白。而黑釉茶盏不仅利于观察茶汤上面的浮沫,更是衬托茶色之白最好的器具。《茶录》试茶诗中写到:“兔毫紫瓯新,蟹眼清泉煮。雪冻作成花,云闲末垂缕。愿而池中波,去作人间雨。”描述了建盏和茶色,泡茶时,汤水所蒸腾起的氤氲之气,饮茶时茶味在齿颊留下的芳香,以及茶汤沁入肺腑的温馨感受,无不给人带来充分的享受和愉悦之感。

王钰斯 作品

三、巧与拙的契合

宋代吸收了佛、道而成的理学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的思想,消灭了前朝的淫丽、浮华的风气,反对错采镂金,雕章琢句,追求淡泊含蓄,平淡纯真的风格。那时人们普遍认为人创造器效法自然,工艺品必须首先满足人们的实用目的,这不可避免地给艺术带来了一个平实风格的时代。宋代讲究的是细洁净润、色调单纯、趣味高雅,它上与唐之鲜艳,下与明清之俗丽,迥然不同。因此,宋代的陶瓷都以质朴的造型取胜,很少有繁缛的装饰,使人感受清新的自然之美。

建盏的设计正是反映出“器”的较为真实面目。建盏没有华丽的修饰与矫揉造作的雕琢。它虽为陶匠所烧,却供文人雅士所用。建盏采用手工拉坯,舒展自然,毫无造作之态。同时,建盏施釉很厚,外壁往往施半釉,底部露胎,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;釉在高温中流动在腹部与底部相接处形成釉滴凝聚成珠,仿佛烧制时不经意滴落。与那些精致得过于谨慎的器具相比,建盏带着一种粗率的亲切感,体现的是人对自然的真实状态。建盏虽为御用的宫廷用瓷器,却舍弃刻花、剔花、印花等技法,独用黑釉体现茶色。黑釉的单纯与窑变的纷繁形成对比,其背后蕴藏的是一种和谐自然、朴素玄妙的审美情趣,是巧与拙双重艺术性的成功表现。在现代人越来越追求自然追求返璞归真的时代,它仍以其特有的地域风格、特殊的美质、独特的形式语言创造了耐人寻味的审美意蕴。

王钰斯 作品

四、形与意的流转

建盏是宋代福建地区生产的既登大雅之堂又流行于大众的民间造物,它的审美追求,远远超越了一般器具技巧性的范畴,而是作为一种审美哲学的特殊表现方式,对中国宋代陶瓷陶瓷文化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建盏包含着宋人的生活美学、生活意蕴和生活习俗,渗透着创造者对生活的理解和适应,并物化为具体的建盏造型形态,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当时生活的本质。宋代在禅宗思想影响下,平淡风格是文人雅士毕生追求的高雅的艺术境界。建盏的造型意蕴较为自然祥和,动中寓静,深化了“自然天成”和“天人合一”的审美情趣,它包含着区域内民间各阶层在特定时期所积淀的宗教、政治、理想、愿望、民俗心理、审美情趣和艺术传统,富有浓郁的时代色彩,显示出鲜明的地域特色,蕴涵着科学的精神。

建窑之天工造物,将单色釉建盏以其自然造化的形和色展现得淋漓尽致,以平易之中的深厚韵味博得人们的欣赏,完整体现了宋代追求的极简和留余风尚。建盏的黑像夜空或深潭一样沉静的黑,内外饰以变幻莫测的兔毫、油滴、鹧鸪斑、曜变等纹样,美不胜收。这种装饰纹样与手工绘制或刻画、模印不同,它既依靠釉料配方的变化,又依托窑内烧成温度与气氛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纹理,往往产生于意料之外。其纹理有大有小,有深有浅,有长有短,深藏在瓷器的釉里,稀疏而淡雅,犹如天空中的星辰、夜雨,变化万千,演化为天人一的美学思想,为宋代的黑色釉瓷器增添了诱人的魅力。建盏完全融入了两宋生活,其外观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东方艺术色彩,盏上的各种神秘斑纹,更是人为努力到极致,终于偶然间与自然之力相结合诞生的产物。它的美,似为“鬼斧神工”之作,隐藏在时光深处,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,对我们所处的后现代的设计思想仍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。

图文作者:王钰斯

本文为推广文章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其中立场观点与@福州直通车 无关。

本文源自头条号:福州直通车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
彩练油滴建盏 | 建盏的养盏乐趣,就在这万千光彩之中

捉摸不定的化学反应与高难度的烧制技术,造就了建盏巧夺天工的结晶釉,其外表看似古朴静穆,实则内里光芒万千,绚丽无比。遇到建盏,就会明白为何宋人对它如此推崇备至。 今天给大家推荐两款彩练油滴建盏,斑斓夺目的釉面,与规整分明的油滴,让你一眼就能读

复制成功
微信号: qinglan0756
添加微信好友, 获取更多信息
我知道了
添加微信
微信号: qinglan0756
添加微信好友, 获取更多信息
一键复制加过了
微信号:qinglan0756添加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