遇到这7款建盏,再喜欢,也要毫不犹豫的砸掉

微信号:qinglan0756
添加微信好友, 获取更多信息
复制微信号

"入窑凭人,出窑看天"。在瓷器的烧制过程中,由于窑变的火性幻化、天然而成,大大增加了烧制的难度。借用当代建盏艺术大师李达在《建盏赏析》一文中的描述:"一件优秀的建盏是在大量的废品的基础上产生的,没有起泡变型或脱釉或粘底等重大缺陷的建盏所占比率不

电影《赤壁》中,有这样一个桥段:小乔夜闯曹营以施"茶计",与曹操煮茶论茶,以拖延曹军开战时间。只见茶巾在小乔的纤纤玉手中来回翻转,置茶入壶,盛舀茶汤,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,极具优美。

期间,曹操问道:"这烹茶最难的是什么?"小乔答道:"茶叶,火候,水质,器皿。"

要说这前三项,应该不难理解。茶叶、水质,直接关系到茶水的品质,火候直接影响到茶水的口感。那这器皿,到底与茶有什么关系呢?其实关系还真是十分密切。

比较耳熟能详的茶具有紫砂壶、青花瓷、白瓷、玻璃茶具等,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茶。然而用短短一篇文章,将各个茶具娓娓道来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
所以今天,我就想说一说宋代的一种独特茶具,那就是建盏。与所有文物一样,除了直观的欣赏价值外,建盏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历史,更是值得人们细细品味。

01、自然的选择,宋朝茶文化的盛行,使建州成为宋朝的制茶中心,催生了建盏的生产

茶文化在唐代兴起,在宋朝达到鼎盛,成为上至皇室下至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相应的,宋朝对于茶叶的选择、饮茶风俗的普及、茶艺鉴赏的水平都更为讲究,这也就衍生出了建盏这一茶具的崛起,与茶文化相伴而生,成为宋人饮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

① 建盏的缘起,离不开大自然优胜劣汰的选择

在当时,由于环境气候的影响,宋朝的天气寒冷,北方种植的茶树早春时发芽常常都会推迟,无法在清明前将茶叶进贡到汴京。

顺势而为,宋朝的茶叶生产线不得不向更温暖的南方转移。要说当时的闽南和岭南地区,虽然气候适宜,可离汴京着实太远,且交通也并不方便。刚开始人们还担心茶叶在长途运输过程中会变质,可后来才发现是杞人忧天了。

福建建州的茶叶内质好,即使提前采制,历经长途跋涉的运输,运到汴京也仍然不损失它的风味,反而比其他地区的茶叶能更早地进贡到京城,供皇室及时享用新茶地曼妙滋味。

这就应了欧阳修地那句诗:"建安三千里,京师三月尝新茶。" 可见建安茶及时的进贡能力,非其他地方能比拟。

有了皇室贡品标签的加持,建茶的生产和制茶的技术,也越来越娴熟。在"一带一路"的情形下,建州的制茶技术的登峰造极,也带动了茶具生产的发展,建盏的生产应运而生。

宋徵宗在《大观茶论》有述:"盏色贵青黑,玉毫条达者为上,取其燠发茶采色也。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。"一代帝王笔下的青黑盏,就是当时流行的建盏,也可以反映出建盏深沉的颜色,是它的独特魅力。

建窑是宋朝的名窑,以烧制黑釉瓷而闻名,而建盏就是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员。建盏的黑色并不是人为的着墨,而是因为当地盛产的原材料黑釉中含铁量高于6%,在窑中烧制时,与氧气发生化学还原反映,呈现了深沉的暗黑色,在众多淡雅的瓷器中显得尤为独特,受人追捧。

正是建州的独特气候,带动了茶叶生产的繁荣发展。正是当地独特的黑釉,催生了建盏的烧制。建茶和建盏,缘于宋朝的茶文化的兴起,又对茶文化的推动,具有深远的影响。

② 斗茶风俗的流行, 奠定了建盏在当时独一无二的茶具地位

宋朝的饮茶风气,风靡于各个阶层。上至皇室达官贵族,下至普通黎民百姓,都以饮茶为时尚。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,斗茶这一活动,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大乐事。

所谓斗茶,是先将茶末放入盏中,加入少量沸水,调和成浓稠状,之后再往盏中注入沸水,用小扫帚状的茶筅搅动茶汤,泛起汤花。

而衡量斗茶的好坏,不在于茶的味道,在于茶汤挂在茶碗边上的水痕的快慢。水痕出现得越晚,斗茶的水平就越高。水痕咬住茶盏的边,久久不散,称为"咬盏"。这就类比于现代生活中的啤酒。什么啤酒质地最好?一定是挂杯的啤酒最好。

这种斗茶的方法,对于茶盏提出了极高的要求。一来,茶盏需要承托出茶汤的鲜白。二来,茶盏需要极高的耐热性,保持茶汤的温度。那到底什么样的茶盏,能够入这些斗茶者的眼呢?蔡襄或许可以告诉我们答案。

就如蔡襄在《茶录》中所言:

"茶色白,宜黑盏,建安所造者,绀黑,纹如兔毫,其坯微厚,熁之久热难冷,最为要用。出他处者,或薄或色紫,皆不及也。其青白盏,斗试家自不用。"

由此我们可以看出,建盏简直是为斗茶而生的器皿。一来,建盏独特的黑色 ,可以衬托出茶汤的纯色。黑釉的胎体厚重,在一定程度上有蓄热保温的效果,可以使茶汤在经过茶筅搅动后,还能暖手暖心不烫口。

俗话说: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。建盏之于斗茶,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伴侣。一茶一盏,人无茶而寡趣,茶无盏而不雅。文人墨客为了体现斗茶的风雅,纷纷争相购买建盏,并以此为荣。在此情形下,黝黑发亮的建盏成为了香饽饽,需求产量也大幅增加,在众多的茶盏中独领风骚,烙下了宋代斗茶文化的独特印记。

02、建盏的釉饰与使用,体现了宋朝天人合一,遵从自然,大道至简的处事理念

建盏是宋朝茶文化中的独特符号,也彰显着当时高尚雅洁的艺术文化。无论是在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纹理,还是在使用过程中文人赋予的文化内涵,皆体现了宋代哲学"抱朴怀素"的深刻理念。

① 自然烧制过程中形成的釉色纹样,契合宋人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

如果说建盏的釉色,是其区别于其他瓷器的重要特征。那建盏的纹路,是其更加神秘莫测,令人捉摸不透。

如果仔细观察过建盏上的釉饰,会发现其表面上布满了形状各异,斑斑点点的花纹。它们大小、深浅、长短不一,星罗密布,稀疏淡雅。起初,我以为这些花纹都是人为画上去的,心想这些星星点点的花纹,恐怕没有十天半个月是完不成的。然而后来我才得知,这些花纹并非出自工匠之手,而是大自然的杰作。

由于建盏的胎体含铁量较高,在高温烧制的过程中,铁质溶入釉层中。随着釉层的流动,随机形成各种形状,待到冷却时,铁氧化物便会析出晶体。分布在釉面上。正是因为烧制中的花纹都是随机而成,每一件建盏可以说都是孤品,仅此一件。

日本古籍《君台观左右帐记》中记载:

这么漂亮的建盏居然有毒?建盏安全鉴定2019升级版

宋代建窑成熟期的代表作品——建窑黑釉瓷,也就是建盏,通常会在黑釉上遍布精美的铁系分相-析晶斑纹。 ▼南宋建窑兔毫束口盏,美国弗利尔艺廊藏 有部分刚接触建盏的朋友,会问我们,它这么漂亮,是不是添加了“有害重金属”之类的东西? 消费者对陌生事物有疑

"曜变,是建盏之最,世上罕见之物,值万匹绢。油滴是仅次于曜变的第二重宝,值五千匹绢。兔毫盏,值三千匹绢。"

由此可见,在众多的花纹中,比较有名的当属曜变盏、油滴盏、兔毫盏。其中,最为珍贵的当属曜变盏。大小不同的结晶斑点,分布在黑色的盏面上,在阳光的照耀下,呈现出光彩夺目的蓝、紫、金黄色晕状色彩,宛若夏夜间绚烂的星光,令其他瓷器望其项背。

不同于唐代的瓷器的明亮艳丽,明清瓷器的秀巧华丽,宋代的建盏,更给人一种精细内敛,质朴隽永的感觉。无刻意的人工雕琢,遵循自然烧制的浑然天成,或许正是体现了宋人崇尚自然,与自然和谐共生,无人合一的思想境界。

而对于这些自然演变的花纹,宋代人却以兔毫状、油滴状、鹧鸪状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或者日用品命名,充满了生活的情趣。这也正印证了那句话,艺术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。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,足见宋朝的附庸风雅,雅俗共赏。

在我看来,建盏的美,不仅在于外表,更在于其内涵和气质。与传统瓷器颜色清浅,形体轻薄不同,建盏另辟蹊径。其凭借深沉的颜色,形体的厚重,反倒表现出大巧若拙、大雅共俗的独特魅力,是宋代崇尚自然的精神产物。

② 建盏的黑色,茶汤的白色,一黑一白的对比,体现了阴阳共生的哲学理念

黑色的釉面,白色的茶汤,是宋代斗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元素。一黑一白,以黑衬白,让我不禁想起了阴阳二元对立共生的象征意义。

《黄帝内经》中所言:阴阳者,天地之道也。积阳为天,积阴为地。"天为阳,地为阴,天地阴阳之间,孕育着万事万物的发展与成熟,是中国历来的自然观。而建盏和茶汤,也对应着阴阳两极,体现着自然的客观规律。

茶汤本质在茶叶,茶叶喜阳,适合温暖的生长环境。白色的茶汤,对应着明亮的天。因此茶汤为阳。黝黑的建盏,本质为陶土,自然对应着地。而黑色的深沉,与白相对,象征着阴。用建盏盛茶汤,是阴阳共生互为平衡的体现。而茶道,不正是让人们在俗世中,平心静气,寻求内心平衡的体现么。

白色是一切颜色的起点,黑色是一切颜色的终点,循环往复,生生不息。如此看来,宋人对建盏的喜爱,不仅因为其独特的性能,或许更是出自一份反馈归真,大道至简的超然脱俗。

03、建盏观赏和实用性的背后,是深刻的美学意义

无论是从建盏的颜色还是样式,建盏都有极佳的观赏性和实用性。但归根结底,这毕竟都是外在的表现形式。文物之所以贵为珍宝,除了其身上岁月的积淀,更在于其展现出的人类历史文明的演变和推动。

① 建盏对宋代文化的传播意义非凡

如今提起茶道和抹茶,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认为这是日本的文化。但其实,这些文化都源于中国。

在宋代,宋人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独特的茶道文化,对于喝茶的环境、礼仪、操作都十分讲究,也是文人风雅集会的必备活动之一。在当时,最流行的茶道是点茶法,风靡全国。

同时,在宋元期间,中、日两国人民往来频繁。日本的僧人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后,不仅学习了禅宗,也见识到了茶道的魅力。他们在继承了禅门法脉的同时,也把茶道一并带了回去。而作为点茶环节中不可缺少的建盏,自然也和茶道,一起流传到了日本。

作为当时的茶器之最,建盏成为了日本贵族争相收藏的稀世珍宝。到了16世纪,一个曜变建盏甚至可以换取一座城池,当时日本武士集团为争夺一个曜变建盏,甚至不惜引发战争,可见建盏国宝的魅力。

因为受到追捧,建盏更是被书院茶道指定为唯一名贵茶碗,赋予了独特的收藏和鉴赏价值。此外,由于建盏幽深的黑色、钝黯的光泽,与日本禅宗美学体现的"冷、冻、寂、枯"相契合,日本人也更加愿意并坚持使用建盏作为盛茶汤的器皿。

如今在日本的茶道中,我们也可以发现,日本人使用茶碗装着抹茶,再用茶筅搅动茶汤,极大地还原了昔日宋代茶道的斗茶流程。虽然茶碗的尺寸比当时的建盏大了不少,但至少可以看见昔日沿用建盏进行斗茶的影子,反衬出建盏对传播宋代茶文化起了一定的作用。

② 一握,体现了古代人民对人文感受的注重

与西方人喝茶不同,我国传统的茶具,都是没有把手,需要人用手轻轻握住。而就宋朝的建盏来说,其大小与一个人掌心的大小相当。文人在喝茶时,只需用手轻轻一握,就能拿稳茶,品味醇香。

虽然只是轻轻一握,可还真别小看这个动作。这一握,是文人的内心感受,是感知茶品味茶重要的细节之一。

首先,一握与搁在手上这个举动不同,前者让人感觉更加踏实,体现了对茶道的重视。而搁就显得较为随意,不仅可能面临倾洒茶汤的危险,也体现不出茶道的庄重与正式。

其次,一握能更直接地感受茶汤传递的暖意。在经历点茶、点汤、击拂后,茶汤的温度通过热传递,由液体传向固体。宋朝的天气阴冷,古人这样轻轻一握,温度在掌心化开,伴随着袅袅的茶香,传递到心中。

斗茶的本意不在于通过斗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关系,而是通过斗茶拉近人和人之间的亲近关系。想象一下,斗完茶后,每个人握着一杯温暖的茶,边喝边聊天,谈笑有鸿儒的样子,是太平盛世下人间烟火的气息。

而反观现代,在经历过工业化革命以后,更多地器物强调的是科学的感受。我们会说,高铁好快啊,从上海到北京只要4个钟头,这就是严谨的科学感受。而古人通常会说,我一路走来,是欣赏了一路的风景,这就是人文感受,或许也是这个时代所欠缺的感官体验。

由此观之,古人简简单单的一握,是握住了建盏,感受了温暖,更是与生活、与人建立起一种情感上的连结,感受生命的真谛。

总结一下:

建盏虽小,但却能折射出宋代风雅的茶文化以及清明的盛世。虽说中国历史上的茶器不胜枚举,宜兴的紫砂壶、景德镇的白瓷、上虞的青瓷都各有千秋,但若说起技艺的巧夺天工 ,我认为非建盏莫属。

建盏的美,美在自然。艳俗文化无关,和脂粉香气无缘,它虽然没有亮丽的色彩,却简素中透露一种高古雅致,古味长存,含蓄而不失大气。

这或许对我们如今的审美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。比起复杂的设计,过度的包装,或许返璞归真,回归本质,才能让一件器物的美观与实用,发挥最大的价值。

本文源自头条号:陈冰研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
建盏喝茶的好处有什么,现在又不斗茶,那建盏就被淘汰了吗?

茶色白,宜黑盏。建盏因斗茶而生的,由于胎质含铁量高,颜。色会比较黑,最能反衬出茶汤中的白色。宋代时期,斗茶风潮盛起,宋徽宗亲自为建盏斗茶为之背书,由此建盏的风头在当时无两。 而建盏优雅,古朴的造型和胎质,也构完美地展现了宋代天人合一的自然审

复制成功
微信号: qinglan0756
添加微信好友, 获取更多信息
我知道了
添加微信
微信号: qinglan0756
添加微信好友, 获取更多信息
一键复制加过了
微信号:qinglan0756添加微信